今年以来,我国CPI同比涨幅逐月下行,PPI同比降幅不断扩大。数据显示,我国4月CPI同比上涨0.1%,为2021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PPI同比下降3.6%,自2022年10月以来连续7个月位于负值区间,已降至2020年6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分析人士认为,今年以来物价水平阶段性回落,主要受供需恢复步调不一致和基数效应影响。未来几个月,预计我国通胀水平将在低位窄幅波动,CPI同比增速或在二季度“触底”,CPI中枢或在下半年温和抬升。不宜夸大CPI阶段性回落的影响,当前我国经济也没有出现通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接近人民银行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总量适度、节奏平稳,提升支持实体经济的质效,加强与财政政策等协调配合,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供需恢复存在时间差
分析今年以来物价涨幅阶段性回落的原因,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这主要与供需恢复时间差以及基数效应有关。我国经济运行开局良好,通胀保持温和,本轮物价回落主要是因为供给能力较强、需求复苏偏慢以及基数效应明显。
从供给侧看,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有力支持下,国内生产加快恢复,农副产品生产稳定,居民“菜篮子”“米袋子”供应充足。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梁中华表示,今年猪肉供给较为充裕,猪价在低位徘徊,食品端整体没有明显涨价压力。此外,相较于海外经济体,我国劳动力市场总量供给较为充足,服务通胀压力不那么显著。
从需求侧看,消费复苏本身需要一个过程。当前居民超额储蓄向消费转化受收入预期不稳等因素制约,需求复苏整体偏慢。据中金公司分析,尽管货币供给较为充裕,但由于存款利率相比于通货膨胀率和其他金融资产收益率更为刚性,企业和居民仍较偏好存款。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边际上,居民服务消费回暖,但商品消费表现低迷。对4月CPI拖累最大的是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家用器具等商品。可以考虑进一步推出消费刺激政策,以稳定居民物价预期,防范物价预期“负反馈”对需求和价格造成次生冲击。
分析影响近期CPI、PPI数据的重要因素,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宏观分析师张文朗认为,基数拖累仍占大头。去年同期,俄乌冲突和疫情推升了大宗商品和食品价格。
CPI增速或在二季度“触底” 我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
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判断,未来几个月受高基数等因素影响,我国CPI将在低位窄幅波动。但随着基数降低、政策效应显现、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经济内生动力增强,供需缺口有望趋于弥合,下半年CPI中枢可能温和抬升。多位分析人士预计,我国CPI同比增速或在二季度“触底”。
中金公司判断,由于国内需求恢复程度相对有限,海外风险事件持续制约风险偏好,大宗商品价格可能继续低位运行。同时由于就业和收入有待时间改善,居民货币流通速度偏低,持续制约核心通胀水平。预计上半年PPI或同步仍趋于回落,在二季度形成全年低点;二季度CPI同比增速保持在低于1%的水平。
展望未来,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由于食品价格大体稳定、输入型通胀压力继续减弱、核心CPI回升偏慢,再加上下半年翘尾因素低于上半年,预计上半年CPI同比上涨0.8%,全年CPI约同比上涨1.3%。中信证券宏观经济首席分析师程强预计,CPI、PPI同比读数的底部或均于二季度出现,下半年CPI、PPI同比读数将开始明显回升。
还有分析人士认为,4月或已触及年内CPI同比增速的最低点。张文朗表示,往前看,CPI同比增速的年内低点或许已经过去,PPI同比降幅未来两个月或仍将扩大,但在下半年有望改善。国泰君安宏观首席分析师董琦认为,由于2022年油价前高后低,带来较强的基数扰动。如果5月和6月没有出现CPI环比大幅下滑的情况,4月大概率是全年CPI和PPI的“读数底”。
由于通胀数据回落,市场担忧我国经济活动偏冷、陷入通缩。通缩主要指价格持续负增长,货币供应量下降,而且通常伴随经济衰退。分析人士总体认为,当前我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我国陷入通缩的风险不大。一般而言,CPI持续处于通缩状态,往往源于宏观经济遭遇重大冲击,居民消费信心严重下滑,货币紧缩效应发酵等。但当前宏观经济已经转入回升过程,居民消费信心正在回暖,而且金融数据显示,宽信用过程正在加速推进,货币供应量增速处于近7年以来最高水平。以上因素预示着下半年CPI同比中枢有抬高趋势。
IMF亚洲及太平洋部主任克里希纳·斯里尼瓦桑(Krishna Srinivasan)表示,预计到年底中国的通胀率将达到2%左右的水平,中国不存在通缩风险。长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于博认为,应理性看待物价数据,“通缩论”言过其实。下半年物价水平有望逐步回归至正常水平、整体将保持温和上涨态势,通缩和通胀均不构成当前经济的主要矛盾。程强认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并非处于通缩状态,从一季度GDP平减指数同比回升便可见一斑。
CPI阶段性回落的影响不宜夸大
“通胀根本上取决于实体经济供需的总体平衡情况。”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通胀水平受供需两方面影响,既与消费等需求拉动有关,还与供给冲击、成本推动等供给因素密不可分,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平衡是物价稳定的基础。近几年我国供需总体平衡,物价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2022年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遭遇了数十年不遇的高通胀。上述报告认为,相较而言,我国通胀保持在温和区间,过去一年、五年和十年,CPI年均涨幅都在2%左右。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在确保经济循环基本畅通的同时,保持了货币政策的稳健,货币信贷合理增长,这为物价稳定奠定基础。
本世纪以来,我国曾多次出现CPI阶段性下行现象。2008年至2009年、2020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新冠肺炎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影响,CPI涨幅阶段性快速回落,经济平稳发展面临压力并较快企稳;2002年,我国CPI曾阶段性回落,这与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供给输入充分等因素有关,彼时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其余时期也曾出现过CPI的阶段性回落,均未明显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走势。总体看,如果经济保持正常增长态势,CPI阶段性回落的影响不宜夸大。”报告称,从历史上看,我国PPI波动相对较大。但PPI下行并不代表总体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国际上衡量通胀水平主要使用C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