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项规定实施以来至今年7月底,全国查处违反八项规定问题数共51600件,其中违规配备使用公车问题10485件,位于查处问题的前列。(9月16日《人民日报》)
公车被贴上“私有”标签,在八小时内外被充分利用,外出旅游、上街买菜、接送孩子等现象屡见不鲜,有人甚至谎报车辆排气量企图掩盖公车超标事实。一时间,公车超标等问题频频挑战上级管理智慧和公众容忍度。针对积久成疴的公车腐败,中央开具了曝光、公示、监控等“药方”,然而公车改革却在现实中频频遭卡壳,多地公车走入超标、私用等腐败乱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多地纷纷加入车改行列,仍难逃虎头蛇尾的收场,慷慨激昂的讲话、红头文件的下发却经不起民众的随意街拍曝光。车轮腐败问题缘何依然如故?究其根本,特权思想作祟,致使车改走样,呈现“公车照坐、补贴增加”的畸形现象。
有谁会自断其臂,从自己身上动刀子,公车改革已然触及到了决策者自身的利益。那么公车腐败是否成为中国的不治之症?既然公车改革,那就必须行之有效,出硬措施:公车统一标识、清退超标公车、安装定位监控系统等。正是在这多方合力下,“车轮上的腐败”才开始刹车喊停,公车“私奔”也大为减少,因此遏制公车腐败才不会沦为笑谈。
当前,我们要把整治公车作为转变干部作风的抓手,改革彻底,坚决采取零容忍、大处理的基本态度。按照三公消费细则,严控公车购置标准和预算经费;通过探索公务用车统一标识、GPS定位等制度,让所有公车购置、使用、违章信息都能彻底公开,使特权关进制度的笼子;鼓励群众检举曝光,加大监督问责力度,对违规者予以严厉惩戒。
作者:熙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