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6月13日讯近日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意见》,要求所有财政拨款安排的“三公”经费都要详细公开,细化说明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及人数、公务用车购置数及保有量、国内公务接待的有关情况,以及“三公”经费增减变化原因等信息。(6月13日 凤凰网)
近年来,“三公”经费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社会各界对加强和规范公开“三公”经费管理的呼声日渐强烈。其实“三公”经费本身是行政成本的组成部分,合理适度的经费支出无可厚非,然而存在“三公”经费不当支出的隐性腐败却愈演愈烈,不仅抬高了行政成本,降低了行政运行的效益,还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资源,已经成为群众反映强烈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当前三公消费的现状及问题
三公消费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治理三公消费尽管政府部门三令五申,但不是雷声大雨点小,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难以形成规范管理、监督管理和严格管理的体制与机制。上级部门要求各级政府将三公消费支出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舆论、媒体及公众监督,但公开的状况实在不尽如人意,普遍存在公民知道或容易知道的就公开,公民不知道或不容易知道的就不公开的现象,这种抽象的、没有具体细化的公开,远远不能满足公众的监督需求,致使一些领导干部肆意妄为,私下里认为只要不偷不拿,吃吃喝喝没什么;当官就得配车,而且还要配好车,用豪华车,并且把公车当作自己家的一样,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外出考察学习,那也是公务,当然不能花自己的钱,即使是借考察之名观光旅游,游山玩水,也觉得理所当然,天经地义。更有甚者利用职务之便,实施开具以单位为抬头的本属于私人消费的发票,通过伪造、变造会计凭证来报销,达到骗取公款的目的。这正是民间所流传的“一人当领导,全家都报销”的现象。
二、“三公”经费管理混乱的原因分析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多年来就“三公”经费问题三令五申要求加强管理,但是至今仍然存在“压缩—增长—压缩—增长”的怪圈。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
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机构改革和经济改革同步进行,每次改革都是“精简一批机构,又设置一批机构,精简一批人员,招聘一批临时工”,“庙宇多、僧多、粥也得相应多煮点”,导致支出基数进一步庞大,使压缩“三公”经费“巧妇难为”,这是政府“三公”经费过高的基础性顽症。
2.
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当官者说了算,缺乏民主管理机制。尽管国家制订了《预算法》、《会计法》、《政府采购法》等许多法律文本。但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实施细则没跟上形势,存在许多不完善地方。年初人大通过了预算,中途经常变更、追加,没有严肃性。部门预算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上,留有真空。会计核算口径不规范,存在重复和遗漏信息,难以为领导及时提供准确的科学决策依据。政府采购实施条例没有,各地自行理解法律条文,规范不一,给许多人钻了空子。另一方面,财政部门有法难依,受多方牵制,不能独立依法行政,力不从心。
3.
财政在帐目管理上没有细化到支出“项、目”级预算科目,具体“三公”经费支出情况一笔“糊涂账”。既不能及时梳理问题,又不能准确统计数据发现问题。财政在资金预算上,没有具体项目、金额的部门预算。纵容了部分单位有钱就花、没钱也变着花的行为,导致“三公”经费使用一路没有“红绿灯”,没有“高压线”。目前,多数地方部门预算、零基预算不完善、不细化、不具体,使单位多块资金定性不明确,使有些财政资金来源渠道多的单位“三公”经费支出居高难下。
4.
目前,一级政府一级监督,一切工作在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同级不便查、同事不好查。同时,“三公”经费支出情况不够透明,没有引入社会公开监督机制,即使有财务公开制度,也是分类公开数字,让人雾里看花。另外,开展行政监察、财政监督和审计等监督时,只要“三公”经费支出没流入私人腰包,核查组一般会睁只眼闭只眼,能过就过。即使查出问题,也是以罚款代监管,而且缺乏严格的“行政问责”,很少追究相关领导责任。所以,部分领导对“三公”经费使用视规不履、无所畏惧,也是导致“三公”经费有增无减的重要之因。
三、加强地方三公经费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预决算和支出公开制度,强化公众和社会监督力。
把三公经费预决算拿出来“晒一晒”,让公众对三公经费算一算、比一比,问一问三公经费支出的公平、公正和科学性,是倒逼政府各部门科学合理地编制和严格执行预算,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压缩三公支出,控制行政成本,提高财政资金绩效,打造“亲民政府”形象的有效手段。公开不能笼统,要详细分类列出,一目了然,使各部门公务行为置身于社会的监督之下。每一项支出是不是合理,只有细化了,公众才能进行有效监督,才能分辨出来,比如公款吃喝,如果没有“详单”,公众怎么知道你一顿酒喝掉了多少茅台,是不是吃了鲍鱼和燕窝?
(二)加大惩处力度,明确不当三公消费的法律责任。
为了加大对三公消费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的查处和责任追究力度,建议有关部门将行政支出成本考核结果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升迁、奖惩紧密结合起来,将整治公务员的公款消费和挥霍浪费行为,列入政府法制建设计划,尽快明确公款消费的法律或制度责任,使治理三公消费有规可依,这样既会对公款消费主体造成压力,也为公众对三公消费进行监督提供了法制支持。
(三)树立勤俭节约为政理念,建立三公经费支出预警机制。
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应加大联合检查力度,对各单位财政资金支出审批、报销、核算实行源头审核控制,并积极探索建立对三公经费支出开展季度性预警提示工作,督促各部门严格执行三公预算,严防支出超标。各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并完善单位三公经费管理和公示制度,并切实落到实处。比如,会议现场不得摆放香烟,吃饭采取自助餐形式,一律不得喝酒,会上不得发放任何纪念品等。据人民日报报道,山东德州今年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会里会外一律禁止喝酒,一条规定就管住了一千多张嘴,一旦发现喝酒,代表委员资格立即取消,现任职务就地免除。有了这条规定,谁敢跟自己千辛万苦奔来的“政治生命”开玩笑!这个“德州经验”,值得我们吸取。
(四)积极探索推行公务卡制度改革和公务用车改革。
目前,各地虽然正在逐步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但运用的效果还不是很好,大部分单位还是进行现金结算,导致大部分公务消费在公务卡账号上无明细记录,为少数人造假留下了隐患空间。因此,政府各部门应制定完善的公务卡结算制度,实现公务卡结算全覆盖,不仅可以直接查询到每一笔公务支出的明细,也能有效杜绝虚假发票报销的情况,还能无形中增强对各部门公务支出的约束力,提高社会公众和审计监督的质量和效率。在公车改革方面,少数单位正在进行公车的货币化改革试点,在节约单位交通费支出、保持干部心理平衡,提高社会公信力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各部门仍应进一步加大研究和改革力度,严格贯彻中央关于公车改革的各项精神,按照政府的运作模式和市场经济规律,逐步压缩各部门现有公车数量规模,加大从市场上购买公车服务的比重,积极引入社会监督,对不同类型公车进行明确标记,并对其使用时段、使用范围、使用规定及油耗修配情况等定期向社会公众公示、公开,鼓励人们对违规使用公车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等,严肃查处公车使用的违规违纪行为,降低公车消费总额。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三公消费事关党和政府形象,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党的事业前途命运,只有遏制住社会的奢靡、浮躁之风,在勤奋工作、俭朴生活中实现人生的理想和追求,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实现国富民强,长治久安!
作者: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