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频道 > 滚动资讯 > >> 内容页

热推荐:全民会哼唱的《上海滩》,他的音乐作品曾经影响了一代人!唱片收藏家眼中的顾嘉辉

2023-01-05 22:50:45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周到上海网

对于许多读者来说,全民会哼唱的《上海滩》的旋律可谓非常经典。2023年1月3日,《上海滩》作曲、著名作曲家、音乐人顾嘉辉在加拿大去世,享年92岁。顾嘉辉曾经与黄霑被称作“辉黄二圣”,为香港流行乐坛留下了无数经典,《万水千山总是情》《狮子山下》《铁血丹心》《世间始终你好》等经典粤语歌曲的旋律也都是出自顾嘉辉的手笔。

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唱片收藏家冯志文(欧鸥)。冯志文是环境艺术设计师,深圳在听文化传播机构董事长,也担任深圳电台粤语音乐节目嘉宾主持。作为黑胶文化爱好者和传播者,冯志文个人收藏了近万张头版(这里指模拟录音时代发行的第一批唱片)中文黑胶唱片,其中包括顾嘉辉的作品。而在2022年1月上海图书馆东馆进行公测的分享活动上,他曾与现场读者一道唱起《上海滩》。


(资料图片)

《啼笑因缘》是香港接受粤语流行音乐的开始

Q 新闻晨报·周到:1961年,顾嘉辉以作品《梦》参加电影《不了情》的作曲比赛,最终《梦》脱颖而出成为该片的插曲,这也是他在乐坛初露头角,在你看来,顾嘉辉之所以能走上音乐之路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A 欧鸥:在《顾嘉辉荣休盛典演唱会》中,顾嘉辉撰文道,“我特别要感激美国波士顿伯克利音乐学院的校长,给予我机会完成音乐深造课程,亦感谢邵逸夫爵士和方逸华女士,在我留学期间对我家人的照顾;还有在我背后默默支持我的好太太,有她为我打点一切,内外兼顾,才令我得以专心致志学习和工作。”

顾嘉辉2015年的荣休感言

Q 新闻晨报·周到:当时香港地区的文化和娱乐大背景是什么?

A 欧鸥:香港因缘际会,在上世纪50、60年代汲取了上海普及文化养料,加上欧美多年影响,终于在上世纪70年代中叶,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声音,令粤语流行曲冲破了方言界限,将“流行曲”的定义带至符合现代世界的定义,影响遍达中国,东南亚,甚至全球。1974年,是香港乐坛历史性的一年,是香港粤语流行曲开天辟地的一年。1974年,香港无线电视剧主题曲《啼笑因缘》的出现,是香港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粤语流行音乐的开始。这首由顾嘉辉作曲,叶绍德填词,仙杜拉主唱的粤语歌,是香港流行音乐的分水岭。此曲面世之后,香港人不再歧视粤语歌曲,香港音乐找到了自己的独特声音,溶入了港人生活。“粤语流行曲”开始名符其实,真正流行起来。

香港无线电视剧主题曲《啼笑因缘》(仙杜拉主唱 顾嘉辉编曲)

Q 新闻晨报·周到:为什么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粤语歌曲不受欢迎?

A 欧鸥:上世纪70年代之前,粤语流行曲普遍被视为低俗之作,是低下阶层听的曲种,很多时更与“工厂妹”拉上关系。当时的高级/潮流分子听的不是粤语流行曲,而是欧西(这里指欧洲和西方各国)歌曲、读洋书,听欧西歌曲是社会高端、主流青年的行为。中西流行曲明显分隔成两个不同世界。

这个时期的粤语流行曲旋律很多取自或改编自粤曲、小调或广东音乐,也有一小部分改编自欧西歌曲,例如鬼才撰曲家梁山人以电影《罗马之恋》主题曲“Three Coins in the Fountain”改编为粤语歌曲《飞哥跌落坑渠》一直流行至今。《行快啲啦》则改编自Beatles的名曲“Can"t Buy Me Love”。

唱广东话(口语)的歌曲在这个时期是十分普遍的,常见的题材有哭穷、梦想发达和扮土豪等,男女情爱歌曲方面,大多是唇枪舌剑式的男女互相斗嘴,总而言之,通俗讽刺性小市民歌词是主流,直至1974年以后,这类传统粤语流行曲一下子被掘出历史舞台。

关键词: 啼笑因缘 流行音乐
分享到: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01-2013 www.9774.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时尚网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954 29 18 82 @qq.com

   粤ICP备18025786号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未经吉中国时尚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合作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