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频道 > 焦点评论 > >> 内容页

走进高铁时代 ——绿皮车的自述

2014-07-17 17:09:30 来源:

  我叫“绿皮车”,因车身外表是墨绿色而得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都是中国铁路旅客列车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然而,随着铁路的发展,我开始逐渐被“红皮车”和动车组代替;特别是从今年7月1日零时起,中国铁路正式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在全国铁路开行的2447对旅客列车中,高铁动车组列车首次超过一半,达1330对,一个曾经属于我的时代开始逐渐落下帷幕。

  此刻的我,有些感慨,但并不感伤。感慨是因为通过几代铁路人的努力,如今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已经超过10万公里,其中高铁超过1万公里,人们出行的速度和舒适度都有了极大的提升;不感伤是因为虽然“绿皮车”的时代开始落幕,但我们迎来了代表着先进技术和生产力的高铁时代。

  可不知为何,最近网上出现了不少替我“打抱不平”声音,他们认为我的落幕,让低收入人群的出行少了一个实惠的选择,使得他们“被高铁”,甚至有观点认为,铁路的社会公益性也随将着我的淡出而逐渐消失。

  应该说,铁路出行由“绿皮车”时代走向高铁时代,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我们不能否认,的确有一小部分乘客对时间和舒适度的要求并不高,只希望票价是最便宜的;但在当今社会,这样的需求绝非主流。

  “绿皮车”的真实需求存在被人为放大的现象。一些网络意见领袖用来大量举例的农民工等低收入者,他们并不是如商务旅客那样需要经常乘车出行,很多人一年可能就在春运期间回家一次,这样的情况下,多花几块钱坐个空调车甚至是高铁,让回家的路程变“短”,让过程更加舒适,相信大部分人都是愿意的。可能有人会拿某个时段一票难求的“绿皮车”来证明需求有多火爆,但请不要忘记,像春运、暑运、长假等一些特殊的时间段,爆满的不仅仅是“绿皮车”,而是几乎所有的车次,这是铁路客运供需的总体矛盾所决定的,并不能证明“绿皮车”现在仍然不可或缺。

  “绿皮车”也并不是社会公益性的全部。低廉的票价,让“绿皮车”几乎成了铁路社会公益性的象征,但铁路的社会公益性却并不会随着“绿皮车”的逐渐远去而消失。学生、伤殊军人的半价票,插秧专列、采棉专列,涉农、抢险物资运输,偏远地区的旅客列车……,这些无一不是公益性的体现。

  “绿皮车”更不应成为质疑高铁票价的理由。我们不能期望所有的车次票价都像“绿皮车”一样低,而服务却像动车组一样高,这是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或许有人会用一些超低折扣的机票价格来反衬高铁票价的“不够平民”,但如此错位的比较无助于我们看清现象背后的本质,那些超低折扣的机票一年之中我们能买到几次,高峰时期的全价机票和高铁票相比还不仍然“高高在上”?此外,航空公司不需要运作机场,只需支付一定的费用,同样,空中的航线也不需要航空公司去“花钱建设”;而高铁则不同,大量站房和线路的基建成本都得铁路自己承担,如此情况下再要求每公里票价水平并不高的高铁像机票一样打折,显然是不合理也不现实的。

  高铁现在正成为我们国家一张闪亮的“外交名片”,同时也为我们在高端设备制造领域赢得了应有的地位和尊重。作为老大哥的“绿皮车”,我为有如此优秀的后来者而高兴。作为中国人,我们难道不应该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吗?作为中国人,我们难道要以否定高铁的发展为荣?作为中国人,我们难道不应在网上守护好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

  作家王蒙在小说《春之声》中写到:他(岳之峰)看到闷罐子车的破烂寒伧的外表:有的地方已经掉了漆,灯光下显得白一块、花一块的。但是,下车以后他才注意到,火车头是蛮好的,火车头是崭新的、清洁的、轻便的内燃机车……内燃机车拖着一长列闷罐子车向前奔驶。作者通过“列车冲破黑暗,袅袅前行”表达了“歌唱生活中的新转机”这一主题。这是1980年,而现在的高铁,正如当年的内燃机车,时代变革所带来的新气象、新成就,将激发着每一个中国人。(张伟华)

关键词:
分享到: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01-2013 www.9774.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时尚网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954 29 18 82 @qq.com

   粤ICP备18025786号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未经吉中国时尚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合作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