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的黄顺芳在顺达建材城开了间店,除了日常做生意,小店内还塞满了各种话题。村里要是有修路或者大伙关心的事,黄顺芳的店里就会更加热闹,乡亲们都会来找她问这问那。虽然没有一官半职,但黄顺芳在乡亲们眼中是个正直、明理、热心的人,现在,乡亲们还知道,黄顺芳能查村里的账,还能把大伙的意见向村里反映,而且效果往往令大家满意。(7月20日 《昆明日报》)
人们普遍熟悉的农村基层党政机构是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被称为“村两委”。但在昆明,农户所熟知的还有一个“第三委”——村务监督委员会。根据规定,村所有发票在报账前,要经过监委会的审核,没有监委会盖章一律不能报销。笔者认为,在各级政府财力物力向村级倾斜的今天,村级经济越来越壮大,成立被称为“第三委”的村务监督委员会,无疑是给村干部们头上套上紧箍咒,值得肯定。
众所周知,村官虽然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政府官员,但它是执政党的“末梢神经”,虽然头衔不大、地位不高,却拥有广泛的权力触角,涉及房屋拆迁、征地补偿、惠农补贴、集体资产处置等领域,这也由此成为不法村官们的敛财之道。而且由于村官和群众是朝夕相处,村官腐败直接损害了群众的利益,其危害更直接,对群众的伤害也最大。如何预防村官腐败,给他们的行为套上紧箍咒,是各级党委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特别欣赏昆明在原有村两委的基础上,设立的村务监督委员会这个“第三委”,这既让“第三委”的委员们管住了村官的权力,给村官戴上了紧箍咒,让村官在财务的收支上受到约束,防止他们大权独揽,产生贪腐行为,也让村民们真正体验到当家做主的好处,培养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这对农村民主管理、村民自治工作的落实,无疑都是很有帮助作用的。
绝对的权力必然产生绝对的腐败。因此我们再也不能让村官这个群体成为监督的“真空地带”,设立“第三委”,给村官权力套上紧箍咒就很有必要。
作者: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