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运三年(公元946年)12月6日,后晋北面行营奉国军都指挥使王清按照此前同统帅杜威的约定,在步军左厢都指挥使(步兵左翼司令)宋彦筠协助下,率领两千步兵作为前锋,渡过滹沱河向对岸的契丹士兵发动攻击。
契丹士兵没料到龟缩在大寨中已达十天的后晋军竟敢出击,不及整鞍迎战便被冲得阵脚大乱,纷纷向后退去。
后晋前锋于北岸就位后,王清指挥众军迅速列阵,以抵挡契丹人的反击,巩固渡口防线,迎接后继大军过河。
(资料图片)
王清和众袍泽在北岸力战之际,全军首领杜威不仅不依前约,部署各军渡河,反而下令关闭寨门,冷眼隔河观望。
杜威消极避战,军中皆知,可是他此时的行径无异于戕害手足,并非单纯“畏敌”之举了。
在阵后督战的宋彦筠见势不妙,趁契丹人马尚未合围,骤马跃入滹沱河中,泅渡而还。
契丹诸军见过河的后晋士兵仅止于此,便从四面八方压迫而来,呼啸着将王清所部两千余人围在核心。
王清仍对大军来援心存幻想。他猜测,行营统帅的战略可能是以他为楔子打入北岸,引诱敌人主力尽出,四面来攻。友军再从其他地点渡过滹沱河,一面联络恒州守军出击,一面反包抄围困他的契丹军队。杜大帅为了让契丹人上钩,才没有马上派军接应。
一念至此,王清愈发沉着,他在阵中左右驰突,从辰时一直厮杀到日暮时分。
眼见身边将校渐渐稀少,对岸却毫无动静,王清终于明白被杜威所卖,他悲愤难当地对幸存士卒说道:“上将(指杜威)手握兵柄,坐观我辈赴难而不施援手。今日决计难以生还河南,诸君万万不可屈膝,令平生英名堕折,我与诸君同死报国!”
身边士兵感奋不已,一直战斗到入夜时分。契丹又一拨生力军加入,王清等人全部阵亡于滹沱河北岸。
在此过程中,南岸的后晋军不断请求过河增援,杜威心如铁石,严令不得出寨。北面行营诸军饱含热泪,眼睁睁地看着北岸的弟兄死于刀剑之下,倍感心凉!
契丹获胜后,用后晋士兵的遗体筑成“京观”(炫耀战功的尸首堆)。南岸士卒欲待抢回遗体,也被杜威严辞拒绝。北面行营士气更加低落。
12月8日,契丹太宗耶律尧骨指挥胡、汉各部大军将北面行营重重包围,后晋军终呈内外隔绝之势。
军中粮草渐次殆尽,杜威召来李守贞、宋彦筠等人,密谋投降契丹。他派遣心腹潜出大寨到契丹牙帐面见尧骨,试探尧骨的口风。
尧骨心中狂喜,面沉如水,对杜威的使者徐徐说道:“朕原本想以魏王赵延寿为中原之主。而今观之,魏王之威不如你家杜帅,恐怕难以君临中原。倘若杜帅真心归降,朕就将抚育汉地黎庶、维护两国和平的重任交给他,好不好?”
使者回报后,杜威大喜过望,下定决心向尧骨奉上北面行营二十万大军,以图首功。
12月10日,他在中军大帐后部署一众刀斧手,然后召集北面行营诸将会议。会间突然抛出呈送契丹的降表,命诸将依次署名。众人惊愕莫名,但看到帐后影影绰绰的白刃闪现,无人敢于违抗,只能一一画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