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词》的主语是大明宫,讲的是唐朝的故事。《大宋宫词》的主语不是大宋宫而是大宋,而且宋朝不叫宫,叫殿。
(资料图)
即便名字取得让人不明就里,但看在导演是李少红和曾念平、主演是刘涛的份儿上,我还是看了几集剧。
有一说一,开场的片头曲着实惊艳到了我。虽然卷轴已经成了宋朝剧开篇的标配,但《大宋宫词》在这块做得确实挺耐看。
可是开篇没多久,一句“父皇自幼喜欢三弟”就差点没把我原地送走。
除了台词漏洞多到好像蜂窝煤,剧情本身的起承转折也速度快到好像坐上了过山车。是谁说国产剧拖沓,不开2、3倍速都没法看的?有这种想法的同学建议去看看《大宋宫词》,平均3分钟一件事、一眼没照顾到直接看不懂。
此外这部剧的三观也让人叹为观止,都2021年了,我居然还能在如此大制作中看到琼瑶阿姨的逻辑重现。一句“刘娥只有我”,像极了“你只不过是失去了一条腿”。
如果说以上槽点均属个人感受,那么《大宋宫词》在不尊重史实这块就没得洗了吧?
说起刘娥,或许有人不知道她是谁。但如果说“狸猫换太子”,相信很多人都会恍然大悟。
对历史人物下的所有判定,均来自后人的绝对主观和相对客观的结合。因为历史记载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而研究它们的人也注定从一开始就做不到“就事论事”。
那么刘娥其人,因为“狸猫换太子”、把持朝政等操作,曾被人冠以“一代奸妃”的称谓。然而她所做出的终结天书运动、避免结党营私、发行世界上第一种纸币等事迹,又说明很多历史学家和学者对她的正面评价绝对是空穴来风。
可是从《大宋宫词》目前上热搜的姿势以及主演号召观众的关注点来看,这部剧明显是要走一条比《芈月传》还骚操作的路。
一个差点称帝的大女主被写成了恋爱脑,这比一个男宠无数的芈八子被写成白莲花还魔幻。
除了人物基调和画风跑偏得严重,《大宋宫词》的编剧和导演们张冠李戴的功夫也是炉火纯青啊。
而且在人物称谓上,《大宋宫词》也是让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观众穿越来穿越去得不明所以。比如那句送走无数观众的“父皇自幼喜欢三弟”,其实从称谓上就已经错到离谱。“父皇”这个词是从明清时期兴起的,宋朝那会儿不管天家还是百姓,都是叫“爹爹”“娘娘”。
还有“陛下”,也让人哭笑不得。如果《大宋宫词》是市场上第一部描写宋朝的剧还好说,至少可以糊弄糊弄一部分对历史不感兴趣的观众。但远的不说就说《清平乐》,就算编剧不懂历史抄一句隔壁的“官家”有那么难吗?
这和不管什么朝代上来就“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有区别?一来二去,误导大众的效果就会显现出来。
剧中的槽点已经如此之多,剧外还有一帮人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强烈安利。
如果剧作本身经得起考究,那么彩虹屁就算真的言过其实也不会受到太大关注,毕竟很多读者、观众对各行各业还是很宽容的。
只怪《大宋宫词》截至目前的剧情和表现实在扶不起来,所以才有人恨恨地搜集了那些闭眼睛吹的论调。
至于那些各种各样的吐槽,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水文占篇幅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寻找开眼,看看一部打着历史剧旗号的电视剧,究竟因何会激起如此大的民愤。
(其实在我动笔的时候《大宋宫词》还4.4,这么一会儿就降至4.3,现在只能寄希望于写完之前它的分数能稳定点)
历史告诉我们,历史题材剧要想出头只有两条路:要么特别爽,要么特别牛。把这条放在所有电视剧中,好像也作数。
能让观众特别爽这事很看天时地利人和,可如果一旦侥幸达到了这个效果,那么剧作本身的槽点诸如5毛钱特效、剧情缺乏逻辑、人物不够丰满等,也都跟着不叫事了。
能让观众觉得特别牛,其实现在看来也很看天时地利人和。就拿《大宋宫词》的前作?《大明宫词》来说,那部剧如果放到现在,就算不被拳师、史学家们喷成筛子,也断不至于封神。
当然,这里面也少不了同行们经年累月的无私衬托。
事实上,就算不看剧本开篇时间和拍摄时间而只看播出时间,《大明宫词》也已经是21年前的电视剧了。
彼时观众观看电视剧只有两个渠道:电视、DVD。而那些注水划船摸鱼的作品,根本活不了几集就会被市场淘汰。
哪像现在,观众就算不看不点开,也会通过各种营销渠道被强行灌输。
矬子变多了,并不意味着高点的就算是大个儿了。白雪公主站在七个小矮人中间很明显,可站在王子旁边仍旧是小矮个儿。
对于一部电视剧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
就拿《大宋宫词》来说,就算不横向对比《清平乐》、不纵向对比《大明宫词》,这部剧本身算什么水平?
看看这评分,从五星到一星跟台阶一样平稳下滑,还需要多说么?
不可否认,有水军就注定有黑子。但如果100个“黑子”能找出100个不同的槽点,这时该反思的就是被“黑”的正主本身。
最后想说,想被观众尊重,靠强班底靠旧口碑靠演员本身的流量人气甚至实力,都不好使。
一部作品想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拿出诚意和实力。
目前为止,《大宋宫词》唯一让人有好感的操作,就是没拿已经离开的人做文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