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齐鲁晚报
近日《航拍中国》第四季开播,再一次将“鸟瞰美学”表达到极致。在纪录片领域,谈及自然风光和人文地理类纪录片,观众就会想到BBC、Discovery出品制作的一系列高分佳作,但随着《万物之生》《众神之地》《航拍中国》等为代表的国产自然地理题材纪录片以口碑出圈,观众也看到了此类作品在叙事方式、影像表达上的探索突破。
记者师文静
【资料图】
鸟瞰美学
《航拍中国》是代表国产自然风光和人文地理纪录片的高水平作品,它的变化、创新都值得关注。《航拍中国》第四季摄制组飞越了北京、广西、青海、湖北等11个省级行政区,穿越四季,跨越南北广袤大地,最大程度呈现祖国各地的自然景观、地理地貌、风土人情等,在镜头手法、解说文案、叙事性等方面,这一季《航拍中国》依旧保持了极高的水平。
这一季作品的镜头叙事加入了很多亲切、柔和的细节场景和故事,让作品在严肃、高大之外,注重人间烟火气的表达。比如西藏篇,既俯瞰了冰川、荒野、密林、瀑布、动物生灵等极致自然风景,以及古格王朝遗址、布达拉宫、大昭寺等人文地理景观,又用不多的轻快、活泼的镜头,描绘出学校操场上、古老的街道上,孩子与老人的生动日常,年轻与古老、严肃与朝气并存,整个纪录片都亮了起来。飞跃澳门篇,甚至将人间烟火气作为这座城市的注脚。除了美丽的风景和人文历史景观,这座城市的大排档美食、赛龙舟和舞狮子的节庆习俗、游乐场等相继登场,航拍纪录片也能以独特的角度呈现丰富而有趣的日常生活。
《航拍中国》最新两季,不仅有空中飞行的俯瞰视角拍摄,还有很多俯冲飞行、倾斜凝视等镜头,比如从高处到低处再到穿越门洞全视角拍摄故宫的镜头、围绕山峰的快速旋转飞行等,仿佛在模仿鸟儿飞行,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是很新鲜的视觉体验。
“前往平时无法到达的地方,看见专属于高空的奇观,俯瞰这片朝夕相处的大地,再熟悉的景象,也变了一副模样……”除了高水平的镜头和灵动的剪辑衔接方式,这一季《航拍中国》的解说词依旧是审美很高的“神仙级文案”,比如形容北京“从过去到现在,从此刻到未来,一座城市,浓缩了一个东方大国的模样”;解说河南:“飞临太行,温柔的云雨湿润皴裂的崖壁,追随黄河,数千年沉积,激荡出浑厚的声浪”……优美的文案、恢弘的音乐,让观众产生很强的精神共鸣。这些优秀散文级别的遣词造句备受语文老师的喜爱,有人说学会了这种风格,一定下笔如有神。
奇峰峻岭,高楼大厦,晨钟暮鼓,烟火蒸腾,《航拍中国》中有一个丰富的视觉世界,据说它每一季节目都代表着国产航拍纪录片的更新迭代,而技术运用、叙事表达等影像体系构建,都是为了将浓厚的情感融入镜头里,传达自豪和赞美,让观众留下深刻的情感认同和共鸣。
全新视角
近年来,纪录片行业迎来迅速发展,而地大物博的祖国给自然风光和人文地理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根据统计,2020年以来,自然题材纪录片迎来爆发期,在量和质上都有惊喜。国产自然风光和人文地理纪录片以丰富的视角、越来越细化的主题展现大美中国。这些纪录片不再停留在对自然风光和人文地理的科普上,而是注重故事性、贴近性、趣味性和诗意表达,把画面和主题内涵以更加符合观众需求的方式传达出来,启发大家的思考。
纪录片《美丽中国说》用平等的视角亲近生物,记录中国各地的生态环境。比如“高山精灵”一集讲的是云南白马雪山原始森林滇金丝猴的成长故事,猴宝宝出生后会面临多种风险,猴妈妈日夜将淘气的小不点带在身边,一点点教它们生存本领。这部纪录片还讲了瘸腿丹顶鹤夫妇的悲欢离合,雪豹妈妈的母爱无敌等,拟人化的表达,让观众感受到这些珍稀动物的灵气。纪录片《鸟瞰中国》则规划出不同的路线,如海岸线、长江沿途等,纵贯中国南北,鸟瞰风光,讲述丰富的地理、人文故事。《鸟瞰中国》也是航拍精品,航拍技术、画面语言、故事讲述、主题表达都追求深度。《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从衣、食、住、行、药用、审美等多个维度,展现不同中国植物的魅力。
今年的高口碑纪录片《众神之地》,拍摄中华白海豚、西藏野生动物牦牛、野生大象、东北虎等存在于中国大地的四种“神兽”,展现生态系统和自然文明的神奇。《众神之地》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呈现这四大哺乳动物的生存现状,以及自然与人类的神奇交融等,被称为“有BBC的镜头语言和视听品相,更有中国式的价值底色”。纪录片《自然的力量·大地生灵》历时五年,跨越大江南北,寻访人迹罕至的自然奇观,到南边拍大象、北边拍驯鹿、东边拍海洋,还到丛林地下拍摄眼镜蛇的残酷搏杀,有宏观,有微观,各种自然伟力造就的奇观令观众惊叹。
另一部高口碑纪录片《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首次聚焦中国国家公园,拍摄大熊猫、东北虎、藏羚羊、兔狲、长臂猿、花栗鼠等“明星动物”,用细腻的镜头捕捉动物们的表情神态、动作、眼神等,把珍稀动物拍出了新的视觉审美高度。《我们诞生在中国》拍摄大熊猫丫丫的快乐生活、小金丝猴淘淘的残酷成长、藏羚羊夫妻的离别等,故事细腻,风景壮美。《荒野至上》拍摄长臂猿、海底珊瑚等,对于野生动植物给予最大的尊重。《与象同行》《同象行》都是拍摄云南亚洲象北移南返的过程,都是把象群拟人化,表达的是人象共生相处的和谐主题。
除了全景式的大体量纪录片,自然风光和人文地理纪录片也在进行主题和地域等方面的细分。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秘境神草》变着花样拍摄草药,讲述了30多种野生本草及采药人的故事。高分纪录片《蔚蓝之境》拍摄海洋生物的故事;《水下中国》拍摄黑暗洞穴、水下古城、古今沉船、海底粮仓等水下罕见自然景观以及背后的故事。再比如《大河之北》讲述河北的自然人文、地貌特点,内容很丰富。刚播出的人文地理纪录片《黄河在这里转弯》,历时3年行程遍及鄂尔多斯全境,呈现库布其沙漠、内陆渔村、阿尔巴斯山等自然人文景观。地域类纪录片还有《塔里木河》《香巴拉深处》《长江之恋》《山河新疆》《长江之歌》《松花江》等,其中不少作品都由资深制作团队拍摄。
还有很多自然风光和人文地理纪录片在拍摄上很有想象力,追求诗意表达。比如《最美中国:四季如歌》把“二十四节气”作为线索融入全片,呈现皓白的冰原、碧青的茂林、金黄的沙漠、月银的盐湖、乌黑的青瓦、娇黄的油菜花海等节气之美,带领观众领略祖国大地人文风物。
这些新自然风光和人文地理纪录片的出现,呈现了纪录片拍摄的潮流和格局,记录的是人文地理,承载的是人文情怀、民族情感。
行业机遇
谈及自然风光和人文地理类纪录片,很多观众会率先想到BBC的《地球脉动》《蓝色星球》《人类星球》等高口碑作品,甚至获得高评分的国产精品《众神之地》的导演都承认,当观众拿BBC的动物纪录片要求他们时,他内心是有波澜的,在动物拍摄上,我们的技术确实还有差距。《众神之地》画面壮美,动物拍得有灵性,自然与人类关系的人文表达也有深度,但仍避免不了被观众拿来与国际上的大片进行对比。其实,大多数国产自然风光和人文地理纪录片与BBC式纪录片有所不同,更加注重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度互动关系,追求的是带有更多价值观表达的创作。
国产纪录片最应该被称赞的是技术革新带来的影像化表达上的飞速创新。比如《众神之地》《万物之生》等纪录片在4K、8K技术的加持下,超清晰的高原、雪山、森林等带着冲击力而来,观众有很强烈的沉浸式观看的感觉。各类珍稀动物题材的纪录片,采用4K红外感应摄影机,能敏锐地拍下动物们的一举一动和隐秘的生活;而各类高速摄影机、微距摄像能让观众看到植物、海洋生物不被人觉察的秘密。《航拍中国》的“标签”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范围最广、飞行航时最多,首次实现全航拍影像叙事的空中拍摄行动”。该节目第二季开始采用无人机、载人机和轨道卫星进行多层次影像呈现;首次使用VR摄影机在平面影像上进行特效展示,采用了一镜到底场景飞行拍摄手法等,为观众呈现新奇视野中的美丽风景。据了解,《航拍中国》第四季体现了航拍技术进步与影像艺术的深度结合,航拍摄像高到珠穆朗玛峰之巅,低到地下溶洞深处,还能飞过人头攒动的集市……据报道,该纪录片全系列前后动用了73架直升机,320架无人机,总航程超90万公里,是一场新技术赋能的视听盛宴,“5G+4K/8K+AI”融合“思想+艺术+技术”的创新,呈现出国际一流的航拍水准。
几年前观众看BBC等外国优秀纪录片,还不忘发感慨“投入、技术、专业化程度等门槛太高了”,但这两年,国产自然风光和人文地理类纪录片迅速崛起,并迅速产业化、国际化,用专家的话来说是“已快速补齐短板”,用业内人士的话来形容是“不再赔钱赚吆喝,而是一门有利可图的好生意”。目前的国产自然风光和人文地理类纪录片,已经有了动物类、植物类、风光类、地理类等多种亚类型的精品作品,仍有很多创作的宝库可挖掘,挑战、变革、机遇同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