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江湖?
从以往的香港武侠片看来,最为流行的就是武林之间的争夺,其人物都不失侠客的豪情、侠肝义胆,脱离不了正义的包袱,最为经典的则是为某某人寻仇的桥段。
(资料图)
然而,在这种剧本之下,不难看出编剧的惰性。
“惰”是因为他们纯粹玩弄情绪,激起观众的肾上腺素,将复仇合理化,最后暴力的存在就理所当然了。
而如今,香港电影对于江湖的定义由侠客转变成黑社会,但不变的依然是为帮主之位而衍生的风暴,但这些不过是换汤不换药,惰性依存。
当年王家卫那部口碑参差的《东邪西毒》令部分金庸迷不能接受,因为王家卫去除了侠客刻板式的古道热肠,取而代之的是人与人的情感纠结或矛盾,赋予江湖另一个定义。
武侠片肯定无法不提徐克,从他作品中发现他的“江湖”是创作者的内心对话。他电影对江湖的定义不断寻求突破,他的江湖彷彿是跟着时代和个人内心转变而形成的,但水平总是不稳定。
对江湖的不同诠释
然而,《师父》的出现,是我近年来看过最精彩的武术片,导演徐皓峰(原名徐浩峰)对江湖的诠释充满深度及高度的眼界,而眼界造就了境界,此片风格化的意境充满着武术的智慧。
近年来最风靡的武术片肯定是《叶问》系列,但这系列依然逃不出我以上所说的编剧惰性,问题依旧。
《师父》打的也是咏春拳,但更注重兵器上的决斗。
故事讲述廖凡饰演的陈识为了在天津开武馆,必须接受当地的武师挑战,于是他收留了一位当地武师做他徒弟,利用他去踢馆,当徒弟冲破了重重挑战后,随即掀起了武林界的血雨腥风。
当地武师们为保地位,不止将陈识的徒弟杀了,对陈识更是赶尽杀绝,最终陈识落跑、武师们胜之不武。
一个更写实、带有现代社会观的江湖,不是传说,也不遥远。
徐皓峰叙述的江湖是人性、是阶级,也是你我的江湖,是大独裁者世界的江湖。
“师父”一词在国人的传统思维里,原本应该是才德兼备的人,但徐皓峰则将师父刻画得更人性化,他最后为死去的徒弟报仇,就犹如师父已在现代社会逐渐被淘汰,剩下的只有城府深密。
武术设计对白精简
《师父》不管在武术设计、对白、语气,还有剪辑及配乐等都利落精简。
在武术上,他没有飞檐走壁,没有大战300回,只有一招一式就分胜负、甚至生死。
在语气上,不管任何一个角色都不流露过多的情绪,大家都是以同一种音调说话,几乎没有语助词,以冷峻的演技来突显江湖的冷酷和险恶狡猾。
剪辑方面快而精华,比武之时,只有音效,没有音乐,配乐都在决战前或后才出现,而且调子是充满着西洋风味的戏剧曲风电音。
无论是在动作或表演、以及音乐的视听觉上,都令人惊艳,明显看得出,导演并不滥用音乐来煽动观众的情绪,而是一种创作者的态度。
其中有一场戏,廖凡饰演的陈识决斗到一半,在等待下一位决斗者的时刻,他冷静地蹲下绑鞋带,绑好后就起身继续决战。
这设计非常精彩,他利用了当时的紧绷氛围去做一些很细微的琐事,如此简单的动作,却让观众感受到这人物的气势和深厚的功力。
人物出场不依赖音效
看回其他武侠片甚至动作片,为了让观众知道这号人物很厉害,不外乎就是靠音乐和特写拳头、手掌之类的,再不然就是靠身高、身材搭配空手击破玻璃的设计,已被公式化得很表面。
在爱情上,徐皓峰不多花时间在夜晚看星星这些通俗桥段,而是陈识手拿六点半棍与女主角坐在长凳上,一边向她叙述他的往事,一边对抗敌人,却呈现了另一种浪漫的姿态。
影片的最后一战是陈识一人过关斩将,直到打败最后一位对手(其中一位对决者是昔日当红武打明星陈观泰),不难看出徐皓峰利用这桥段向李小龙的《死亡游戏》致敬。
徐皓峰是导演也是武术指导,同时也是作家,《师父》正是改编自他的同名小说。
虽然未看过他之前的作品,不过以《师父》的水平来看,他是我近年来觉得最懂得拍武术电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