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人陀螺今天做了个“心理测试”,他收到消息,说国庆档有所变动。
看评论,这种变动带来的感受就是——累了,不想看了。
再回望之前的中秋档,3.7亿票房,什么概念?那可是一杆子打回八年前,不能再倒退了(未必)。
(资料图片)
大家唯一还在津津乐道的,就是《隐入尘烟》票房逆袭。但奇迹后,文艺片,哪怕不是文艺片,就是“票房不理想的片”,也都想努力复刻逆袭。
然而,你一定要明确,在《隐入尘烟》票房逆袭走高的半个月,也是整个市场垮塌的半个月(周五单天全国票房仅3000万,周末两天票房之和勉强过亿)。
说白了,这种逆袭的行为,不是推动市场,它只是对我们彼此的精神世界的损害予以自主赔偿,是一种短暂的“偿还”。
世界上最悠久电影作者都过世了,有什么理由不去“还”。
扫一眼市场,还“还”谁呢?
我听到有人喊《妈妈!》,目前来看,还有“还”的时间。
而启动这个时间,还需要一些UP主的外力。
UP主自来水解说《妈妈!》
01
中秋全军覆没后的一枝花
严谨地说,今年中秋档,其实有十部新片。很多观众对此是懵的,他们都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么多的选择。
十部新片里,原本最有票房潜质股的《哥,你好》,上映头四天仅仅1.75亿,除了电影自身问题,上映前三天才允许定档中秋,换谁都想直接抛给观众得了。类似的情况还有《狼群》,它追求写实元素,也没有植入太多的民族主义,并没有形成爽片的模样。《世间有她》,可能因为抗疫的主题被宣传所隐去,当观众再次看到隔离送饭的故事后,就有点疲劳过度了,很快便弃之。
最后剩下了一枝花,《妈妈!》。
《妈妈!》不存在卡司和导演上的第一驱动力,在假期第一天,票房也仅排第五,甚至被两部旧片超越。但在后来的两天,一直保持着新片第二的成绩,在别人大滑坡的时候,她异常平稳。
安全上映,就已经是《妈妈!》的一场胜仗,而它的稳,才是一种逆袭。
维持这种稳,很像《隐入尘烟》的帽子戏法,那就是一些网友对它的爆棚推荐。
02
洗脑还是洗心
《妈妈!》最早亮相于上个月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当时这部电影拿到了官方场刊最高分4.3分,并在最终斩获最佳女演员奖,不过直到获奖,电影只获得影迷的关注,还谈不上有任何层面的下沉。
等到影片正式上映,一些视频制作者才开始发挥实力。
在B站上,有一位叫“这个月”的UP主,特别有意思,她在给《妈妈!》剧透前,先垫了一句话——“我不会让你的眼泪浪费在我的视频当中的”。
这句话有两个暗示,一是,这片必然是很煽情哦;二是,可能是我比较煽情,但这片还是很高级严肃的。
这位UP主明显走的是情绪高能路线,虽然她几次三番说,《妈妈!》这部电影,并不是催泪弹,但是,她开篇就放出了自己大哭的自拍,并描述自己哭到整个大腿面都是湿的,想抱着旁边的观众一起哭。
按道理,她呈现出了一种矛盾的立场,不可信,但因为她还提炼出了一些对大众一针见血的观点,她说《妈妈!》是把六七岁孩子的经历平移到六七十岁的主角身上,这个角度就非常刁钻啊,因为它直接调动了观众自己的情怀,就好像主角的知识分子身份和年龄都不再是观影门槛。
到了视频的结尾,也在不停强调,一定要带纸巾,但凡有点准备,都会带上一包。
“这个月”有着短平快、充满竞价比的沟通习惯,她越是回避就越在强调——“看哭”,就是佳作的证明。
哭本身是一件难受的事,它之所以好受,是因为它是用一种不舒适来缓解更大的不舒,UP主精通哭泣的传播能力,她为哭做了辩解:“哭带给了我力量。”
《妈妈!》里的一个核心元素是阿尔兹海默症,这是整部电影的主题象征,80多岁的妈妈得知60多岁的女儿得了此病,她怎么处理的?UP主想到了一部电影,打死你也猜不出来。
是《花木兰》!
“我当妈的要照顾女儿了,我85岁一觉醒来练平板支撑。”这很像花木兰练功时的那种励志,你要是举同样文艺片的案例,大家没有这么快速的反应。
看上去很肢体思维的UP主,最终的篇幅里讲的不再是《妈妈!》,她竟然还看了《春梦》和《春潮》,这是杨荔钠导演的春字头女性三部曲的前两部,从大众视角,跳跃到影迷视角。
说《春梦》是一部带有女人做春梦的不可描述的电影,说《春潮》是“我无数次想躺在母亲的怀中,但最终躺在了男人的怀中”的都市女性寓言。
她所讲述的能触及到《妈妈!》核心部分的内容,可能仅有30%,但是她触及到的大众的主题,普通观众的视点,大概快到130%了。
她能说出口的,都是热议。
再加上全程亢奋地表演,情绪倾泻如动作片一般,最终成为在B站上助推《妈妈!》的重要二创作品,单条近67万次播放,1500条评论,1800个弹幕,5.1万点赞,5630次转发,1.7万投币,1.2万收藏。
弹幕最多的词汇是“我已经开始哭了”“马上去看”,效果显著。
在《妈妈!》这个内容版块上,还有一位叫“嗑书的阿冉叔”,他比“这个月”冷静很多,不出境,只发表观点。
而“嗑书的阿冉叔”观点的火力,就在于他不但找出了大于等于“这个月”的电影细节,他还直接或间接地说出了《妈妈!》这部电影的真正用意。
这部电影中,缺失的父亲的死亡,到底是为什么,以及女儿对湖水的阴影,从何而来,更重要的是,最终母女两个人,其实是奔向大海,一同结束了她们的生命。
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它象征着大时代给个体留下的记忆,象征着一代人在时代洪流中衰老、消逝。”就在UP主说完这句话的时候,弹幕沉默了,只有一条划过——“并不是老舍,但看着就是老舍”。
非常厉害,这种互动非常厉害啊。
当然,为了照顾这支二创的存活命运,“嗑书的阿冉叔”没有以死亡为深度的收割,他在结尾提到了的最后一个隐喻,“春夏秋冬”四季的比喻,文淇扮演的叛逆少女有个女儿,那是“春”,文淇角色的名字里有个“夏”,她是“夏”,而主角高龄母女,女儿是“秋”,母亲则是“冬”。
“四个女人,在隐喻层面上,其实是一个女人。”
听上去是不是一下子又舒缓了很多?其实它已经不属于二创,它是真正的正常的电影评论。
“细思泪崩!《妈妈!埋在这10个细节里的隐藏剧情》”这支作品,有7万的观看,414个弹幕,4318个点赞,1136个投币,959个收藏,740个转发。
相比“这个月”的情绪推荐,它低了一些,但相比触及到电影核心的表达,它几乎做到了吻合。
你会发现,这两支视频是两个不同的品类,一个是情感驱动,一个是理性驱动,它们走在一起,就是为电影反哺的最终的内容池。
03
对良心作者的精神补偿
很多人问,如果《隐入尘烟》的模式能够复制,它应该是什么样。
这种问题,我觉得哪怕你很想得到这种智慧的源起,但是你也不能随意问出口。
因为从道义上讲,如果这部电影本来就应该拿到很高的市场成绩,但偏偏是在它即将下线,并且做了线上发行才有了更多精准的二创,而推动的结果。
那么我们每一个观众都应该对这样的作品有愧疚,我们没有让它从一开始就得到这份回馈,我们甚至接受了对作品很多本意上的更改,才直通到作品面前,这是尴尬的事情。
《隐入尘烟》7月8日上映,一个月后,在8月9日开始线上播出,那时候,票房1800多万,在导演李睿珺那里,这个成绩已经算庆功了。
那个月,电影资源匮乏,很多B站的UP主左挑右选,选择了讲述《隐入尘烟》,也就是说,这部电影开始以另外一种节奏对观众进行传播。
在B站上,点击最高的UP主“三代鹿人”在8月21日创作的“《它没钱没票房,却吊打今年暑期档》”获得近600万点击,同期还有UP主“荒草音乐”“人间放映厅”“可难瘦了”“何止电影”等的二创作品也成为爆款,甚至一些在7月的二创作品也重新回到大数据的视野里,《隐入尘烟》在成为红利宝藏的时候,也极大的助推网友“返场”,回到影院去目睹年度最佳。
到了8月最后一个周末,《隐入尘烟》单天票房突破了300万,要知道最开始每天仅有几十万入账,这个走势令很多院线观察者倍感震惊,开始追加场次,排片从最初的0.2%,怒涨至18%。
9月2日,《隐入尘烟》正式票房登顶,拿到第一个单天的票房冠军,并迎来为期一周的票房王者,直到中秋档多部新片降临。
B站UP主的创作,已经成了作者电影获得它应有补偿的助推器,甚至有些知名导演,如同样在中秋档征战的尔冬升,此前将他在《海的尽头是草原》剧组的大量独家vlog,全权投放在B站上,看中的就是这里的发酵潜力。
好的作者电影,和好的青年人视频平台的影像创作,本质上是趋同的,虽然各有各的障碍,但他们在内核上终究会走到一起。
未来市场再凋零,还有这种融合的存在,就还会有逆袭奇迹的发生。
*文中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本号。